题图: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称,如果美国发动袭击,伊朗将予以报复。(西亚通讯社,路透社)
(《澳纽网》综合ABC编译)伊朗,这个自诩为地区强国、什叶派穆斯林世界领袖以及中东反美“抵抗”轴心的国家,如今正面临着其伊斯兰革命以来最屈辱、最危险的时刻。在美国B-2隐形轰炸机用重磅“钻地弹”对其核设施进行毁灭性打击后,伊朗的领导人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模式:除了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,他们几乎无牌可打。
在过去的一周多里,以色列率先发难,对伊朗的核设施、弹道导弹基地进行了持续打击,并成功暗杀了多名核科学家和高级军事指挥官。随后,应以色列的请求,美国直接下场,动用了其最强大的常规武器。这场联合“斩首”行动,将伊朗数十年、耗资数千亿美元建立的核计划打回原形。
现在,伊朗再次承诺将对美国的袭击进行“强有力的惩罚”。但分析人士指出,在压倒性的军事劣势面前,德黑兰的任何报复选项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,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政权的彻底崩溃。
[xyz-ihs snippet=”In-article-ads”]
“战略忍耐”还是“战略无能”?德黑兰的困境
在历史上,当面对像以色列和美国这样的强敌施压时,伊朗常常采取一种被称为“战略忍耐”(strategic patience)的政策。这意味着等待时机,精心算计,并在最有利的时刻发动经过校准的回击。
然而,在批评者眼中,这种政策有时看起来更像是“战略性无能”(strategic impotence),凸显了伊朗领导层在真正威胁其对手方面,选择寥寥。
如今,伊朗再次面临同样的困境。其革命卫队(IRGC)在声明中警告:“恐怖的美国政权的侵略,已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——在其合法的自卫权范围内——推向了激活超出妄想侵略者理解和算计之外的选项。这片土地的入侵者现在必须等待令人遗憾的回应。”
但口头上的强硬,掩盖不了现实中的窘境。伊朗目前可选择的报复路径,每一条都通向险境。
[xyz-ihs snippet=”GoogleADresponsive”]
最可能的王牌:退出《核不扩散条约》,放手一搏
在所有选项中,最可能也最危险的一步,是退出《核不扩散条约》(NPT)。
此举将意味着终止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对其核设施的一切核查与监督。理论上,伊朗可以利用其手中任何幸存的浓缩铀库存,秘密地、不受约束地冲向制造核弹的终点线。对于全球核不扩散的倡导者而言,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“最坏结果”。
[xyz-ihs snippet=”googleAD300x100″]
三条军事报复路径,条条都是“双刃剑”
在直接的军事报复方面,伊朗主要有三张牌可打,但每一张都后患无穷。
-
路径一:直接攻击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、战机或军舰。 这是最直接但也最“自杀性”的选项。此举将立即引发美国更猛烈的、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的报复性打击。一旦造成美军人员死亡,特朗普政府很可能会将打击目标直接对准伊朗的政权本身——这是德黑兰目前极力避免的。
-
路径二:通过代理人武装发动袭击。 这包括动员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民兵,攻击当地规模较小的美军基地;或是利用在也门的胡塞武装,恢复对红海航运的袭击。胡塞武装已经宣布,他们将恢复对美国船只的攻击。这是一种风险较低、更符合伊朗长期“不对称战争”策略的方式。但其效果有限,且同样可能引发美国的直接报复。
-
路径三:攻击海湾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设施,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。 此举将严重扰乱全球能源市场,但同时会为伊朗树立更多敌人,尤其是正与其关系回暖的沙特阿拉伯等国,并坐实其“地区不稳定因素”的罪名。一种可能性是选择性地扰乱航运,例如只针对前往欧洲的油轮,以此在不激怒其盟友中国的同时,给西方造成经济痛苦。据悉,伊朗议会已批准了一项对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海军封锁的法案。
政权存亡的边缘:崩溃的多米诺骨牌是否已经推倒?
无论德黑兰作何选择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其政权的脆弱性已暴露无遗。领导人或死或逃或躲藏,人民看到了其不受欢迎的压迫性政府是何等虚弱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那个本意在于保护伊斯兰共和国的核计划,如今却可能成为催化其崩溃的导火索。
对于伊朗领导层来说,目前最好的情况或许是:挺过以色列的这轮军事行动,重新巩固国内控制,然后在国际上展开宣传攻势,将以色列和美国描绘成对地区和平构成威胁的、不受约束的危险角色。
然而,这场冲突持续得越久,对伊朗的对手们来说,风险也在上升。美国应警惕“任务蔓延”,避免在经历了阿富汗的尴尬、伊拉克的噩梦、利比亚的丑闻和叙利亚的恐怖之后,再次陷入另一场代价高昂、混乱不堪的中东“永久战争”。
现在,最大的问题是,美以的持续打击,是否会最终导致伊朗政权的崩溃。在过去的危机中,伊朗的神权政体总是将自身存亡置于首位。这一次,它会做出怎样的抉择,全世界都在屏息凝视。
[xyz-ihs snippet=”MoreWorldNews”]
[xyz-ihs snippet=”multiple-ads”]
416 views